第八十三章 哪里走?(2 / 2)
希特勒的确没有去狼穴,苏德战争的确已经进入到了相当艰难的阶段,莫斯科战役打得很艰苦,随着不断加大力量列宁格勒战场和斯大林格勒战场倒是有取胜的可能,不过再怎么胶着,希特勒都还没有必要去狼穴亲自坐镇指挥,所以他需要在常住狼穴之前,视察一下攸关第三帝国伟大未来的科研工程,核物理研究计划和远程火箭研究计划自然而然不会错过。
飞机降落在机场跑道上没多久,希特勒就乘坐专车在重重护卫下离开了机场,作为德国最强的化学工业城市,法兰克福云集了德国最强的各种化工企业,有这么一个好的基础,自然而然有很好的钠浓缩工厂建设条件,同时作为远程火箭必备的液体燃料、固体燃料、推进剂等研究,法兰克福也有着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再加上不错的电子工业水平,因而在这座工业城市里一共有六个机密研究机构,涉及到钠浓缩、原子弹弹体设计、原子弹起爆装置、火箭液体燃料、火箭制导系统、火箭战斗部等六个方面。
核武器的研究进展是最让希特勒感到满意的,而且不久之前德国核物理研究计划…委员会已经向希特勒呈交了计划报告,保证在六个月之内就能完成第一次核试验的所有准备工作,德国完全有可能在1946年年末在大西洋上试爆第一枚原子弹,而如果试爆得以成功,那么再有几次试验和不断的技术改进,德国很有可能在1947年3月或4月份正式拥有武器级原子弹,通过轰炸机进行远程投弹甚至用导弹来发射,都将不再是空谈。
如此一来,希特勒自然是满心鼓舞的的信德国最迟会在明年的这个时候,真正意义上的拥有战略核武器,至于能否拥有远程战略轰炸机和战略核导弹希特勒并不关心前者,事实上在战略轰炸机和战略核导弹之间,轰炸机并没有多大的技术难度。
尤其是对于采用气冷星型活塞式发动机为引擎的四发重型远程轰炸机,传统的螺旋桨飞机技术对于德国而言已经不再含有难点,他们的科研重点早就放在了设计制造喷气式飞机的项目上,所以为了提高届时轰炸机的有效突防能力,德国需要的是能够高空高速飞行的喷气式轰炸机,航空材料、加工技术、航空发动机、电气与液压控制等等方面,似乎只有航空发动机的研制难度可以与研制导弹相媲美。
导弹导弹,顾名思义就是有制导系统来控制飞行轨迹的无人驾驶武器,当初希特勒被说服要大力投入远程火箭研究之时,科学家们就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来劝说希特勒,形容未来的导弹就像是没有飞行员的飞机一般聪明而又不失方向的准确飞行且最终命中目标也就好比自杀性的飞机一样,只不过牺牲的并不是飞行员。
飞得更快、飞得更稳、飞得更准,1944年12月成立的德国远程火箭研究委员会,原本就已经掌握了V-2导弹的所有技术并随时可以大规模生产使用,可德国人并没有急着让不怎么成熟而且精确度非常不理想的u2导弹量产,他们开始更加追求导弹的专业化分类研究,毕竟德国陆海空三军都希望未来能够装备适合本军种的导弹。
经过初步的研究发现,德国空军不可能为自己的战斗机或轰炸机装备数十吨重的导弹而且本身飞机的承载能力就非常有限,因而空军不适合装备远射程导弹的结论便应运而生,而且由于当时德国空军同时还在资助喷气式战斗机上加装火控雷达的研究,他们希望未来空军所使用的导弹可以轻松的由战斗机、轰炸机等挂载,并应用于空对空、空对地等射程毋需太远但必须要非常精准,因而在1944年年底,在德国空军元帅戈林的亲自过问下,德国远程火箭研究委员会下属的空军导弹研究局正式成立。
而与此同时,德国海军也经过一干专家们的分析,确认了德国海军想要给自己水面战舰和水下潜艇装备导弹的想法是正确而又极具前途的毕竟军舰的承载能力远强于空军的飞机,所以利用速度快、毁伤能力强的导弹实施掠海打击敌方的军舰,携带了几百公斤炸药而且猛然撞去的导弹,显然打击效果并不比德国海军战列舰主炮炮弹的效果差甚至还要比航空母舰舰载俯冲式轰炸机投下的航空穿甲弹还要凶狠,因为这样掠海高速撞击向敌战舰的导弹只要做到从水线部位实施攻击,凭借其末端撞击的速度和质量,非常容易撕开敌战舰的水线装甲带,而携带的大量炸药将促使进入敌战舰内部的导弹发挥出强大的毁灭作用。
于是乎,德国海军导弹研究局也正式挂牌成立,真正一直投入巨资支持着德国火箭研究工作的德国陆军,早在当年的弹道学委员会开始研究A型导弹之际就开始支持研究了,到1944年为止他们已经支持了好几年的时间,而最开始的A型导弹也已经演变成了较为成熟的v型导弹,导弹的射程、飞行速度和精确度也越来也高,1944年最新的研究成果也就是v
2导弹拥有三百多公里的射程,已经让德国陆军非常满意,这可比从共和国进口的多管远程火箭炮射程远得多了,而且威力也更大,可就是精度依然不如意,五率米的误差足以让人泪奔。
人的欲望是最难满足的,尤其是当德国陆军获悉只要继续进行技术研究和改进,从地面发射的重型导弹达到上万公里射程都不成问题,在德国自己的本土就能打到美国本土的武器当然极具诱惑力,而且刚好当时德国的核物理科学家们也开始大肆吹嘘原子弹的凶猛威力,德国陆军自然不愿意拒绝未来由他们掌握重要的陆基核打击力量,想一想自己手中随时掌握着可以打到数千公里外实施核打击的王牌,德国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就好几天没睡觉。
目标是人定的,路也是人走的,德国陆军导弹研究局是赶在1944年圣诞节到来之前挂牌成立的雄心勃勃的德国陆军提出了300公里至1200
公里射程、200公里至5000公里、8000公里至13000公里等三个射程范围的导弹研究计划…,经过一系列的技术讨论之后,德国陆军最终定下了三个研究目标,即战术导弹射300至600公里就行了,而战略导弹即中程弹道导弹射程有个3000至5000公里足矣,至于洲际导弹有8000公里的射程也差不多了。
严谨认真而富有实干精神的德国人自然知道自己定下的研究目标要符合实际情况,像德国陆军所需要的战术导弹,1944年已经算是技术成熟的V-2导弹继续改进一番,则完全可以了而同样,德国海军所需要的反舰导弹,从射程上来看,V-2导弹也足够了,困难就在于如何让v2导弹能够在军舰上装备使用而且还能够对射程范围之内的敌战舰展开攻击。
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德国空军他们没有要求射程上千公里的导弹,能够让装备空空导弹的战斗机在几公里乃至十几公里的空战距离上,利用导弹对敌战机实施精确打击已经是他们所追求的崇高目标。
不能不说,德国人在武器科研方面的确拥有创新思想和实干精神,如果不是因为共和国拥有两个穿越者所带来的超前思想和技术,德国人肯定在很多武器装备技术方面都绝对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因为在另一个时宴,美苏两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军事技术快速崛起也主要是得益于抢劫了德国在二战期间的军事技术研究成果和相关技术人才,因而在另一个时空,人类能从机械化迈向信息化,德国人的贡献是绝对不能忽视的。
然而历史既然已经变异,共和国也并未将自己掌握的先进军事技术拿到国际舞台上肆意卖弄共和国在国际武器装备市场上的推陈出新不乏,也一直紧跟着时代发展潮流,所以在缺乏有效情报的基础上,德国人一直都以为自己才是火箭研究领域里的先驱,甚至他们也觉得在原子能方面,他们的进度连美国人也都拍马难及。
不管如何德国对自己的火箭研究进行子详细的分工合作,但导弹的组成却都是大同小异的,弹体、战斗部、发动机、制导设备,不同用途的导弹也就是在这四个方面有所不同而已而这其中弹体和战斗部相对而言较为容易研究,最难的莫过于火箭发动机和制导设备。
火箭采用的发动机都是喷气式发动机不同于空气喷气式发动机,火箭的发动机自带燃料和氧化剂毋需外界空气助燃在真空环境下也能工作,当然也不受高度限制,而通过军购,德国从共和国购买的多管火箭炮配备的火箭弹中,拆解出的火箭弹的发动机便是固体燃料发动机,这种发动机自带固体燃料、催化剂和添加剂等,能在短时间之内产生巨大的推力,因而可以应用在射程较近的导弹上,因而德国空军的火箭发动机研究重点便是这种固体燃料发动机。
液体发动机技术对于德国而言并不陌生,他们一直以来发展研究的火箭都采用的是液体燃料发动机,工作时间长、推力稳定且可调节等都是它最大的优点,所以德国陆军的中程导弹和洲际导弹将发动机研究重点,依然放在了这种液体发动机上,至于冲压发动机、涡轮喷气发动机等,德国依然进行着相应的研究。
至于与导弹战斗性能直接密切相关的制导设备,无论是何种用途的导弹都需要制导设备来实现精确飞行,因而在德国远程火箭研究委员会一直都高度重视制导系统的研发和技术改进,所以在该委员会下属部门中,最重要的一个部门便是制导系统研究中心,拥有上千名科研人员的该研究中心就位于德国法兰克福,正好就是希特勒此次考察的重点科研单位,也可以说希特勒此行就是冲这个部门而来的,该部门的科研成绩好坏,直接关系到他的导弹能否打得准的问题。
夜色悄然褪去,被送入秘密机库的元首专机没有暴露在阳光之下,秘密抵达法兰克福的希特勒一行,也在黎明到来之时“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