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 历史军事 > 大亨万岁 > 第八百六十二章 高高挂起

第八百六十二章 高高挂起(2 / 2)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好书推荐: 诡秘:我的马甲遍布时间线 民间禁忌笔记 千古江山 传说者 绝世天通纪元 女神的最强保镖 星辰武皇 老衲还年轻 魔法师拉斐尔传 从黑光病毒打穿世界

陈佐千(老爷),在片中从未出现过他的脸面,一直以背景或是远景出现,并且灯光师将人物做了处理,各种逆光的处理暗化了人物。这样使我们觉得陈家的主人就是一股黑暗的势力,无处不在,让人无处躲藏,无处可逃,都被他封闭在这个阴森森的院子里面,要是有人违背了主人的意愿时,就要受到惩罚。老爷的声音又很有威慑力,每场戏的对白非常简单。但字字落地有声,威严的感觉立刻浮现。其实,还有一个小人物容易被我们忽略,她就是颂莲的继母。我们不妨把继母与陈老爷归为一类人,他们在片中都被做了相同的处理-没有正面镜头,却使我们觉得他们的身影却无处不在。他们就是封建礼教的符号!封建家族家长的代表和缩影!是残害女人们的罪魁祸首!

颂莲,本来是思想解放的新新人类。身为大学生,有着自己的追求。但在继母的压力下。只好被束缚。她的教育背景就注定她是一不会被轻易打到的女人。影片开场的一个长镜头,颂莲与继母的谈话,将人物不屈但又无奈的境遇表现地十分到位。在她说完“女人就是这么回事”时。从她的表情及眼泪不自觉的流出,可以看出她的心里是多么的痛苦,也同时表现出生活的许多无奈以及当时社会的时代背景。接着,导演巧妙的使用声音转场,喜庆的迎亲乐传入耳际。后来,我们看到,她没有跟迎亲队伍来,而是自己来到了府上,以及面对下人雁儿的冷眼,她不卑不亢。完全是一个独立性与坚韧性的人。她的这种性格与这样的大院是格格不入的。在巨大的院门下她是如此渺小,可见。她的力量根本无法与这个社会相抗衡。后来,她也无奈的卷入了这大家庭的纷争当中。但心中的追求似乎未被熄灭。大少爷与她年龄相仿,出国留学,又是个文艺青年-吹得一手好笛子。这不经让颂莲心动,这样的生活不是她也该有的吗?她想到了父亲的遗物-笛子;这是她唯一能让心情放松,跟着音乐逃离封闭院落的东西了。但是仅仅是这个小小的笛子。都被陈老爷无情的剥夺了。可惜!可泣!

丫鬟雁儿,同样是有极强的反叛精神。倔强、有自己的追求。老爷喜欢她,一心想成为妾,然而颂莲嫁来,占据了她梦想的四太太的地位时,她将仇恨转移到了无辜的颂莲身上。在自己的小屋内偷偷电灯,说明了她的希冀。只有这个红灯才是心中的那盏灯。犯了错的她宁死也不愿承认,因为她根本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错误。是的,她没有错,只是恨错了人,她该恨的应该是那残酷的封建礼教。

三太太,看似刁蛮,泼辣,却敢作敢当。可以说她是片中略具反叛的角色。她对这个家庭也非常不满,心情不顺时,就会“亮一嗓子”。为了自己的生活,选择高医生,在当时这种行为和是封建是相抗的。

二太太,笑面虎。初来陈府的颂莲举目无亲,二太太的“和蔼”、“善良”打动了颂莲。她们成为了好姐妹。但是真正恶毒的人是不会将“狠”字写在脸上的。很快,颂莲才发现,这个二太太暗地里在诅咒她。这才发现,二太太是真正的“狠角色” 心肠最最恶毒,人面兽心或者连兽也不如!!可能在封建势力面前,她只想站稳自己的地位,而不择手段。

大太太:最最传统的女性,没有任何特征。片中她的言语都是很封建的,比如四太太要求她惩罚丫鬟,她就说按规矩办事。

影片结尾,新娶来的五太太。盖头揭开,我们看到的是一张写满了惊恐与不安的稚嫩的脸。让我们心中一恸。

生活在大院的女人,无非就是被扭曲或者走向死亡。大太太,借信佛来逃避现实;三太太。被家法处置;颂莲,饮恨而终;颂莲,输在了狡诈的二太太手上,被逼疯了。

这些被封建礼教残害的可怜女人,六个字足以形容:被奴化,牺牲品……

象征的表现手法第五代导演最擅长的就是象征主义。这也最容易表达社会问题,民族性。人性等主题。本片也不例外。探讨的就是我们的民族和人性。

第一个象征事物当然是灯笼。这个在我们的民族文化中代表喜庆、热闹、祥和的产物,在导演手中却有了另一番寓意。

点了灯就能享受到垂脚按摩,点了灯才能按自己口味加菜,点灯在这样的环境中已经成为实现自我价值的唯一途径。此刻的灯笼再也不是节日的象征,而是一种血淋淋的隐喻。

规矩,在这部电影中规矩无处不在,常常可以听到诸如:“这是府上的规矩”“别坏了祖宗的规矩”这样的话。在用晌午饭这个场景中我们注意到。挂在墙上的陈家列祖列宗的画像。可见这个宅院的历史,自然就联想到那厚重、繁琐的规矩了。

陈家的每个女人都可以用导演给出的那条线索来说明她们的境遇,夏-秋-冬。用颂莲自己的话就是点灯-灭灯-封灯。年复一年的四季变换。却改变不了封建势力下女人们的命运。

还有那个经常出现在古装影视剧中的道具-巫蛊娃娃。我们对这个道具并不陌生,每当有人心存对某人的怨念,总会“扎小人”想以此来诅咒对方。可悲啊,又是封建迷信!

一些小点先说构图,本片采用了较多的对称性构图,给人以稳定、老套的感觉。这也恰恰代表了老规矩这一概念。

角度,当拍摄城楼时,多采用仰角拍摄,给人以高大的感觉,把封建礼教的强大表现了出来。

多采用长镜头。在处死三太太的那一段落,节奏快,而过程长,采用长镜头拍摄。使人有难抵目的之感。在表现陈家大院时,用远景加长镜头的方式把院落的压抑、空旷表现出来。这个院落一改以前我们对封建大院的印象。它充斥着冷漠、阴森。

片尾,疯了的颂莲在院中踱着步。这个小院多次出现在镜头中。四周封闭。使人非常压抑。曾经有人这样解“囚”字,封闭的院落,把人关了起来。这时,这种感觉直逼心头。

这部电影对残酷的封建礼教进行了批判,这很容易让我们想到鲁迅笔下的祥林嫂。那个年代的“吃人礼教”在迫害着人的思想与身体。影片极强的象征主义深刻的表现的那个时代的人,表现了那时人们的心情。深刻的揭示出封建势力扼杀人性的暴力恐怖。

现在,在这个注重人权的社会我们又是怎样的?金钱、美色、权力,时刻在吸引人的眼球。这些东西都如一盏盏红灯笼在诱惑着我们的心。在利益的驱使下,在欲得诱惑下,我们谁不希望被点灯呢?

“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喽” 这句话是影片最后处置三姨太之前,跟四姨太说话的老太太发出的感慨。这也是整个大院里面始终贯穿的一种态度。这个上百年的大家族所形成的森严的制度,让每个人生活在密不透风的监视之下,以至于没有办法发挥任何个人的需求。个体要么放弃自己的追求而屈服,要么无奈的接受改造以至于习以为常。习惯之后的人反过来又成为制度的执行者,进一步强化制度、改造其他人。所以,每个人都在为整体的阴暗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四姨太本来是一个大学生,看起来她是最可能反抗这个大院里面旧式制度的人。刚进门的时候没有举行任何的典礼,一个人提着箱子走进来的那种潇洒让人觉得这个人周身透着活力。她似乎在宣称我与这个院子里的任何事情都不会有什么关联,最终你是你我是我,我无非只是住在这么个地方而已。但是这种活力是如此地易逝,以至于在她弯腰洗手的那一刻她就已经失去了自己曾经的立场。这个细节很有意思,小丫头燕儿在洗衣服,四姨太弯下身子想在盆子里洗手。本来四姨太大概期待着一种融洽的对话,比如询问燕儿多大了。是哪的人之类。但是出乎意料地被燕儿的无礼给驱散了。四姨太想,你不过就是一个丫鬟,竟然敢对我这么个主子如此无礼,我定要给你一点颜色看看。殊不知。就在这微妙的一转念,她已经将自己融入了这个院子里的等级制度当中。主仆关系的强调,就是她接受大院的公共生活的一个信号。

完整的制度必然要有足够致密的奖励和惩罚措施,这一点在大院里妻妾生活当中贯彻得非常好。老爷宠爱哪一个太太,哪个太太就会享有一系列的福利:点灯、锤脚、饭桌上可以点一个自己喜欢吃的菜。这些福利虽然只是暂时的,但由于如此的具体,以至于很容易在诸位太太之间产生竞争和攀比心。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都很难无视这些优待。特别是当有人刻意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所受的优待的时候,每个人的愤愤不平心就更容易产生了。愤愤不平又进一步说明了每一个人对于制度所要求的价值体系的认同。这在四姨太这个争强好胜的女人身上表现的非常明显。她本来期待自己的优势在于自己所受过的教育和她见识过的新式的思想,但是这些东西在院子里面没有任何施展的空间。她要想在众人当中脱颖而出,依然要接受众人认同的标准。在竞争心的驱使下,她成为体制当中真正的一员。当她从箱子里面拿出自己上学时穿的学生装的时候,她似乎在观看一个已经死去了的自己的躯壳。

四姨太的丫鬟燕儿是一个极度渴望成功的女**丝。其卑微、其汲汲索求,其其渴望成功进而被图谋不轨的蛇蝎二姨太利用,让人看起来又可笑又可怜。当她的屋里面点起那些废弃了的破灯笼的时候。一个人沉浸在姨太太的舒服生活的妄想当中。这个人追求的价值,就好像那些没人要的破灯笼一样——一心渴望的其实是那样不值一提的东西。当最后四姨太把她揭发出来的时候,她一切的倔强和强硬都被大太太的一句“照老规矩办”打击得烟消云散。这个密不透风的制度让任何人都不可能成为漏网之鱼。也不可能成就任何个人英雄主义。

这种“照老规矩办”在燕儿身上还只是小试牛刀。真正发挥其无情的强大力量的时候是在三姨太身上。当四姨太第二天醒来对自己酒醉之后说的话后悔的时候,她担心三姨太会有什么样的下场,结果在老奴那里得到的〖答〗案竟然是“该怎么办,就怎么办。”这个逻辑是如此地顽固,以至于一切都在规定的范围之内。对于制度的一切反抗都会被制度本身解决掉,在这种情况下只可能以一种外部的力量让它彻底摧毁,而身处其中的人都会被它消解。“该怎么办,就怎么办”是多么典型的老朽的言辞。可怕的是,生活在院子里面久了的人对会对这样的话视为平常。视为平常的人是被制度成功而又彻底地改造的人。就像大太太那样,半死不活如朽木死灰。

大少爷是大院里面唯一一个看起来正常的人。大家都能看到,他跟四姨太之间有一些感情。当四姨太喝醉了酒他去劝她的时候,四姨太站起来想要说些什么,但是还没等说出口,他就走了。大概每个人都可以猜到。四姨太想说“带我走吧”而这一点大少爷也是不敢胆大妄为的。唯一可能给四姨太带来光明的人也让她失望了,最后四姨太只好结束在疯疯癫癫的命运当中。

男人制定的管制女人的制度让女人变为工具,也让男人自己变成毫无人性的符号。影片里面的“老爷”从来没有真正出现过,因为他也不过就是制度的执行者而已。任何一个人处于这样的位置都会做这样的事,他本人是个什么样子又有什么关系?四姨太说的很对,这个院子里的人就是相互算计。事实上二姨太的算计依然是小算计,这一切的算计都包括在了大院所指定的生活方式之下。真正的算计者是那些隐而未显的“老爷”们。

《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冷色调。不动声色的,去看一个院落的春秋。这院落里,有着笑里藏刀的较量,但可悲的是,这些较量最终看透了没有任何意义。或许,有人会从历史的角度的解读,反映了一种社会制度的腐朽,人之愚昧。而此处,我原以个体心理的视角去观察。颂莲的两次惊动,一是丫头的死,另一是三太太的死,且无一例外的都死得干脆利落。她们的共同处是都寂寞,并且麻木的一无所知,而颂莲的觉醒无疑是最大的苍凉。悲剧似乎是从一开始都注定的,殊无例外。

生之苍凉,我想其实不是既定之追求的未实现。更多的抑或,是一种面对浩然的整体性社会的个体无力感,秋瑾、林昭是这样的。但非常的明显的是,苍凉的悲剧美感,如同秋瑾的绍兴街头的告别,颂莲在一场大雪里的疯癫。大雪皑皑,而生命的存与灭对其,似乎并无意义可言。

张艺谋不可多得的佳作.其中对称取景和形式主义发挥的恰到好处.其后期的 十面埋伏 满城尽带黄金甲可以说将张氏摄影表现到了极致,可惜过犹不及,故事单薄,情节牵强,人物平板,仍然无法超越大红灯笼高高挂带给人的肃杀压抑之感.

点灯,吹灯,封灯,红红的光线就像那宅子里女人的生命,就在这一亮一灭中忽而燃起希望,忽而被冷落,继而被尘封.

‘谁点的灯笼,谁点菜,我们伺候谁就是了.‘丫环的话里,透出的是自然界最基本的准则.然而那些等灯的女人们,确是如颂莲说得那般,像猫,像狗,像耗子,就是不像人.

那个连身上都仿佛落满了灰尘的大太太,木头一般放在正屋,一双眼睛却是滴溜溜的转,像泥像上面安了两个活眼珠;菩萨脸蝎子心的二太太,只当她是个可说话的人,没料两面三刀,人老珠黄心不死;一开始便使足架子的三太太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不简单‘,一代名旦,作人姨太,本来也是戏子的既定人生模式,否则人老茶凉,老无所依,晚景自是更加凄凉.只是她算得这部戏里唯一一个真正的‘人‘,喜怒哀乐,饮食男女,她都没有粉饰虚掩.她需要灯笼高高挂起,也需要有人能分担没有灯笼时的寂寞.比起二太太的手段,她在颂莲新婚的无理只能算耍耍性子,而直言不讳的性格终断送了她美丽而孤寂的生命.一片片屋瓦上那玲珑艳丽的身影,是这所老宅唯一的色彩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新书推荐: 龙尸惊闻录 宠物小精灵之拂晓 火影之大魔王 漫游电影世界 无限世界的二次元 吞食者 都市之绝色妖皇 我的鬼尸新娘 影殇杀君 我的女友是千年女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