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六章 科举(1 / 2)
最让王雳感到奇怪的便是王静辉就是在给那部分考科举的孩子讲课的时候也没有涉及到很多他最擅长的诗词知识还有现行最通用的经义。待王雳把心中的疑问问出:“改之为何不教这些孩子经帖墨义呢?这可是考科举的主课啊!”
王静辉笑着说道:“元泽兄你可能还不知道这些孩子原本就是无父无母的孤儿我看他们可怜所以才收留下来的。你说这天下读书人能在考场扬名者有几人?除了考科举之外读书可曾能够养活一个人?”
王雳本是心思通透的人王静辉一反问便知道了原因笑着说道:“天下读书人不知繁几但每三年一次大考能够鱼跃龙门者甚少!”
王静辉说道:“在下收养他们、教这些孤儿读书如果其中真有天资绝佳者自然会让他们深入学习但天资绝佳者甚少为了他们以后生活安定能够自食其力所以便教他们一些杂学好能够让他们早日独立生活!”
王雳手中的折扇一收在手掌中轻拍一下说道:“改之此乃真善举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王静辉笑着说道:“元泽兄过奖了!其实就是这些继续深入学习的资质上佳的孤儿在下也是有考虑的之所以不授以经帖墨义这些常规考试项目还是因为这些东西害我辈读书人甚深!”
王静辉知道历史上王安石对宋朝的科举制度考经帖墨义的意见极大以至于在变法之初便开始着手强力改革。他是后世之人对这科举制度自然是深恶痛绝。但凡事都有个过程。科举制度就是再差劲以他现在的能量来推翻它是一件不可能完成地任务。现在还不是淘汰科举制度地时候。与其费力不讨好的去做无用功还不如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良更加现实些。现在地科举考试考的便是经帖墨义都是看谁能背谁就有把握考场夺魁远不如宋朝立朝的时候。太祖太宗皇帝以策论来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想来以王安石地见识绝对看到了这一点的弊处历史上他便是改经帖墨义为策论虽说也是为变法摇旗呐喊从中选拔他所中意的人才但总比选上来一堆书呆子要好的多所以王静辉想借这个由头来博取王氏父子的初步好感。
王雳听和惊讶的问道:“本朝科举制度以选拔人才怎么经帖墨义会害读书人呢?!”
王静辉知道王雳是故做姿态来试探自己所以笑着说道:“诗赋经帖墨义之学于国于家并无半点用处无非是陶冶情操不学也罢!想太祖太宗时便是以策论取士。这些人才即便诗赋没有什么传世之作但却奠定了大宋今天繁荣的基础。”
王雳笑道:“改之可真是有识之士不过本朝庆历年间也曾罢考过诗赋经帖久而久之这习惯可是不好改啊!”
王静辉说道:“事在人为嘛!不过当今学子为了鱼跃龙门把很多精力都放在了这几项上要是骤然改变恐怕会遭来士林的反对还是缓图之。”
王雳说道:“计将安出?”
“诗赋经帖等考试项目已经都用了几十年了绝对不能骤然变革先将策论取士加入科举考试中。每三年一次大考所以只需要两次考试便可以用策论来逐步替换掉诗赋经帖这样反弹会小的多。在下想大宋终归是有识之士比较多他们一定会认识到科举考试项目的不合理但骤然罢考已经考了几十年地项目想来没有几个人愿意冒这样的风险。所以用这种渐进的方式会争取这部分人的理解到时候阻力会小的许多!”王静辉不疾不徐的说道。
王雳听后邹着眉头说道:“时间太长了中间发生什么变故也不好控制!”
王静辉心里想到:“就是因为你们父子两个人急于求成才会把好事办砸!”心里想归想他还是温言说道:“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试想天下读书人十数年的寒窗苦读虽然到不至于连策论都写不出来但终归不是他们所长还是需要给他们一定地时间来准备。若是急于求成骤然改考那定会被天下读书人所嫉恨到时候才是容易从中多生变故呢!”
王雳似乎天生就是个玩扇子的高手一把折扇在他的手中玩得上下翻飞似乎正如他的思维一样敏捷利落。“啪”的一声王静辉通过几天与王雳的相处知道这是他心中有些想法表现的先兆。
王雳说道:“看来改之对大宋科举考试制度是有自己的想法的喽?”
王静辉笑着说道:“元泽兄说来惭愧在下根本就没有想到这个问题刚才不过是你问起后咱们两人聊到这里所发的一点儿牢骚而已不过说到这里我倒是觉得科举考试的内容是应该变上一变观近几十年大宋官员不乏类似晏殊这样大词人但能够堪称能吏的便是百里无一了!为了大宋以后的发展培养有能力的官员在下倒是想向圣上进言慢慢的开始科举考试制度的改革了不知道元泽兄对此有什么忠告?”
王雳说道:“前段时间我还在汴都的时候便和家父谈及科举考试内容的问题其中倒是和改之的想法有些不谋而合:诗赋经帖墨义对国家来说没有什么用处无非便是多几个无病呻吟的词人罢了!不过对科举考试制度进行改革已经势在必行这速度可不能太慢而且罢诗赋经帖墨义后该以哪几本书做为考试的基准这中间又是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