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制度和人手(1 / 2)
笔趣阁 最快更新一世富贵 !
原经略司判官田况调为宁朔军副都指挥使,徐平上书要求朝中新派判官来,并推荐了曾公亮。赵祯经过权衡,最终答应了徐平的请求,派曾公亮任秦凤路经略司判官。曾公亮在朝中编兵书,算是知军事,而且兼任天章阁侍讲,为赵祯讲解经义,算是他熟悉的大臣。
做皇帝的,总是免不了向边地派出自己熟悉觉得信得过的臣僚。沿边数路中,其他几路赵祯很难这样做,文臣经略的属官是他们自己辟的,武将根本就排斥文人参与军事。只有徐平这里来者不拒,还会主动要求朝中配属官,赵祯的亲信便就大多塞到这里来。
徐平在西北,打胜仗灭党项是目标之一,战争中重整军事文化和制度是目标之二,他要的人才是有高的文化水平的人,其他都在其次。不会打仗,那便去学,只要用心在这里总能学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新的军事文化和制度也就宣扬出去了。而且以现在徐平的地位,也不用担心官员到了秦州悛怙难制,现在朝中除了几位老臣,没人敢在他这里撒野。
徐平在朝中的基本盘,本来是以三司官员为主的财政专精的文臣,到了秦州之后又多了新军制中成长起来的将领。随着战事的进行,秦州管辖的事务越来越复杂,这两部分官员开始有交叉,他们将来会成长成什么样子,徐平的心里也没有底。
曾公亮的到来,使秦州军的正规化再进一步,各种制度开始系统化,并形成成文的条例。或许将来的兵书中,秦州的新军制将成为重要的部分。
紧接着,徐平新辟原任凤翔府通判的同年梁蒨为秦凤路主管经略司公事,负责帅府的日常杂务。徐平自己则从日常事务中脱身出来,对陇山以西的军政、民政重新梳理。
随着战事的进行,经略司的属官编制比以前开始增加,以适应新制度下,边疆军事民政越来越向经略司集中的趋势。秦凤路经略司,现在应该是判官两人,主管公事一人,勾当公事一人,机宜一人,还有由副都部署兼任的经略安抚副使一人。此时桑怿由于军功升迁,以秦凤路副经略使兼副都部署,兼宣威军都指挥使。在编制上,徐平的帅府还少一人勾当公事,徐平还没有想好合适的人选。秦凤路的帅府五司各有职掌,虽然主持各司的多是武将,但也明白吏事,并不急着把缺的人选补进来。
徐平不在帅府的日子,军事上的决策权交给桑怿,日常事务的处置权则交给王凯。经略使的军事权力,实际上来自兼任的都部署,特别是指挥作战的权力。王凯则是秦州的监军,在现有的制度上权力有限,一切都来自于徐平的授权。徐平在秦州的军改,慢慢已经涉及到了边路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以及各自的权力。由于还在试行,在制度上秦州帅府与制度设计有很多冲突的地方,一时改不过来,靠着徐平的直接授权在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