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十四章 皇帝骂娘(1 / 2)
孙嘉淦虽是传统文人,但他不是迂腐之人,要不然当初明军拿下北京城后朱怡成也不会特意把孙嘉淦任命为顺天府尹,并把北方民政全部交由他来处理。
要知道顺天府尹是正三品的高官,以级别而言同六部尚书只差着两级,而且能够掌管顺天府,这只有皇帝最为信任臣子才可担任的职务。
再加上当初大明还未还都,顺天府甚至包括整个北直隶的民政都是孙嘉淦说了算,同时他还有调动北京锦衣卫和卫戎部队的权利,可以说那时候的孙嘉淦实际的职务已经相当于顺天府尹兼半个直隶总督了。
正是因为孙嘉淦在北方做的极好,为大明之后的还都立下了大功。之后,朱怡成就把他的职务再提了一级,由正三品至从二品,同时令其在军机处行走。
之后的事大家都知道,等军机处换届之时,孙嘉淦正式入军机处,成了军机大臣。
如今的孙嘉淦虽品级只是正二品,但实际上正二品文官已是文官中的顶级存在了。
依着大明先前的例子,各部尚书为正二品大员,这些都是掌管实权的,而前明的内阁,由于考虑到一些因素,往往都是职高品低的配置,内阁阁老从三品c四品的很是寻常,甚至有以五品品级入内阁的也不希奇。
当然了,这些阁老在内阁做的时间长了,其加官也会渐渐提升,综观前明历任内阁,真正以低品级致仕的内阁阁老寥寥无几,往往不少阁老在经历一开始的高职低配的过渡后,其加官品级就会逐步提升,甚至兼任一部尚书者不计其数。
所以从这些情况来看,大明一直有这样的惯例,手握实权的文官为正二品,从一品或者正一品的都是加衔,又或者是皇帝在其致仕时给予的荣耀。
至于武将方面要宽松许多,因为武将和文官不同,何况前明时期在土木堡之变后就有文贵武贱风气,到了前明末期,正一品的武将见了六品的主事都得毕恭毕敬,至于能进内阁的根本没有。
这种规矩到了朱怡成这彻底改变,朱怡成恢复大明后废除内阁,改设军机处。
而且朱怡成虽然沿用前明的许多官制,但实际上对于大明的官员结构却做了不少调整,尤其是采取了废除四民c发展工商c海外开拓c朝中文武并重的各项策略,使得大明官场焕然一新。
当然,虽说做了不少改变,可对于从一品和一品的官员的任命作为荣耀和恩赐,这个特色还是依旧保留着的。所以大明现在各部尚书实际的品级最高也就是文官二级。
武将方面不在其列,何况朱怡成如今已推行以军衔制替代之前的武将品级,这也是为了避免文武之间的矛盾。再加上军机处的设置,为考虑文武平衡,也打破了之前内阁只有文臣而无武将的惯例。
自然,这些说的只是本官和加官的品级,爵位不在其中。如果说是爵位的话,仅仅五等爵最低的男爵其荣耀就相当于一品大员。
但这只是相当于,实际上是作不得数的。真正官员品级肯定不能以爵位而论,要不整个朝廷不就乱套了么?
面对辽东移民一事,孙嘉淦也是果断之人,在确定海军无法满足运输之后,他直接就同各商行进行接触,很快就以朝廷的名义同这些商行达成协议,由各商行的商船来替朝廷完成向辽东的运输任务。
不得不承认,商行的效率和运输能力的确强大,仅仅几日之后,随着第一批由商行承担运输的物资由天津出发,抵达朝鲜北部后,一直因为物资不足而受到影响的辽东移民情况大为好转。
而这时,孙嘉淦也为之松了口气,至少这个棘手的事总算有了解决办法,接下来也能给朱怡成和朝廷一个交代。
但谁想,这天下无不透风的墙。原本孙嘉淦是担心史贻直误会,甚至阻止他这么干,所以在做这个决定的时候他就没有告诉史贻直,只是打算等这事全部结束后再找机会同史贻直细细解释,以取得他的理解。
可没想到,这才过了没多久,不知怎么回事史贻直那边居然知道了这事,当听闻孙嘉淦居然不顾自己的反对,绕开他直接找了各大商行进行承担运输的事后,史贻直顿时就炸了,当日直接就去了孙嘉淦的府上,斥问孙嘉淦为何要这么做。
史贻直和孙嘉淦是怎么谈的,外人并不知道,因为那天他们是在孙嘉淦的书房内会晤,但根据孙府的人传出来的消息,这两位之前关系不错,甚至称得上是好友的大人物发生了激烈的争吵,甚至还差一点儿动起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