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6 幼龙出海(3)(1 / 2)
“不过竟然今日遇上了这般状况,我还是想向甄夫人问问对方是否可信,以及眼下高瀛国到底是何形势?”
马易此言一出,霎时大厅内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甄夫人的身上。甄夫人微微肃了肃色,显出一副女强人的姿态,眼神犀利,沉色道:“如今高瀛国分别有三大军阀,分别是北方一带以朴金伐为首的一派,以及西南方以高锦华为首的一派,最后则是此番与我方早先达成协议镇守西北一带文隽秀一派。而如今高瀛国的形势混乱,他们的皇帝早就失势。而朴金伐以及高锦华乃是前朝的前后大将军。这两人皆是野心磅礴之辈,皆有意取代皇室。至于文隽秀则是保皇一派,此人忠心刚烈,我方对他已有仔细打探,应该不会是那些表面不一的奸贼。而且从他这些年的作风来看,此人确实有不少可信之处,毕竟若非他在苦苦支撑,高瀛国恐怕早就被朴、高两家瓜分了。”甄夫人话音落罢,马易不由神色一沉,并向陆逊投去了一个眼色。陆逊会意,遂是站了起来,向甄夫人拱手一拜后,道:“以甄夫人刚刚的分析来看,也就说如今高瀛国中的三大军阀,文隽秀乃是保皇派,朴、高二人皆有夺取高瀛国之心。那么不知这三方的关系又是如何?”
甄夫人听话,赞许地向陆逊点了点头,他的发问十分地关键,她也正有意要向众人说出三者之间的关系。
“首先这三方势力,以朴家最为强大,其辖地占据几乎半个高瀛国。而且朴家的家主朴金戈更是当朝的驸马爷,兵力足有五、六万之众。至于那高家,据闻其祖上乃是开国元勋,深受高瀛国开国皇帝的器重,而高家直到这一代,在这之前世代皆是忠义之士,高家几代祖上都曾为前将军。直到这一代的高瀛国君主,因荒淫无度,又四处大肆敛财,并又宠信以朴金伐为首的一众奸佞臣子,使得朝上文武百官人心溃散。高家家主高锦华曾几番进劝,却反被朴金伐所污蔑,不但被夺去了军职,还被发配边疆。这件事也成了高瀛国如今动荡局势的契机。因为高锦华素有威望,高家更是高瀛国的支柱之一,高锦华落得如此下场,因此其麾下大军的暴怒。而朴金伐却是有意造成混乱的局面,暗中煽风点火,让高锦华的部下造反营救高锦华。后来,高锦华的部下果真中计,率精锐截住了正往边疆发往的高锦华一行人。当时押送高锦华的人马全都被高锦华的部下杀尽。高锦华无奈之下,只能带着部下回到他的辖地之中,高举义旗,弹劾高瀛国的皇帝,说其昏庸无能,残害忠良,并带领其麾下数万人众在其辖地中揭竿起义!!而当时高瀛国的皇帝得知高锦华造反后,不由勃然大怒,派朴金伐引兵讨伐。朴金伐假装接领圣命,但在半月后,他却也把军队以及物资全都带往了他的辖地之中,并回到辖地之后,响应高家的口号,更把高瀛国皇帝这些年荒淫无度,大肆敛财的罪状一一列出,引得民心愤慨。高锦华趁机引兵杀入高瀛国的皇都。当时高瀛国的百姓早已民怨深积,高瀛国中百姓十有八九竟皆响应高家以及朴家。高瀛国的皇帝见社稷动荡,自己已然失去民心,方才恍然醒悟,连忙召来麾下一众文武商议。当时众文武见高家以及朴家声势浩大,皆劝高瀛国的皇帝不如投降保命,如此或许还能安享晚年。只有文隽秀力排众议,说高、朴二人野心磅礴,肯定容不下皇帝,皇帝要想保住性命,只能暂时撤往西北一带。在那里有不少前朝老元臣的封地,若然皇帝愿去,这些老臣子誓必愿意拥护皇帝。当时高瀛国的皇帝一听,才知文隽秀忠义,遂是同意了文隽秀的建议,并封其为兵马大将军。于是,文隽秀便召集麾下人马,并暗中派精锐将皇帝这些年收敛的金银财宝一并带上,往西北一带转移而去。之后,高、朴两家杀到皇都时,发现皇帝早就在文隽秀的保护下撤往西北。当时两人皆是贪图高瀛皇帝这些年来收敛的财富,虽见高瀛皇帝已经逃去,还是不死心地率兵冲入皇宫之中大肆搜索。期间两人的兵马更是几番爆发冲突,经过数日之后,高瀛皇都据说是遍地狼藉,因此受到牵连之人更是不计其数。尤其是朴家,其麾下将领大多都是些自私凶残之辈,在搜索的期间,不但纵容部下残害抢掠百姓,他们自己也参与一份,暗中大肆敛财。高锦华虽然是此番高瀛国动荡的罪魁祸首,但他却还是怀有几分仁义之心,眼见皇都如此惨状,遂不忍留下,很快就率兵撤离了。而朴金伐见高锦华撤走,不久后他也引兵撤去。
后来几年,文隽秀在前朝西北一带的老元臣协助之下,迅速地在西北组建出一支万余人的军队,并且这些老元臣又暗中四处为高瀛皇帝招揽人才。高瀛皇帝经历了如此大难之后,却也痛改前非,并不留余力地支持文隽秀。因高瀛皇帝这些年来收敛了大量的财富,并且又有前朝老元臣的协助,文隽秀的势力不断地膨胀起来。而高、朴两家似乎却没有察觉到文隽秀这一股势力正在不断地发展,前两年双方互相攻打,争抢领地。但后来朴金伐察觉带了西北的文隽秀麾下兵力已逐渐有数万之众,并且他的细作还发现文隽秀的军队,皆配备精良的装备。朴金伐这才引起戒心,心想老皇帝手中握有巨大的财富,有这笔巨款使用,假以时日文隽秀军队实力说不定还会超越他朴家以及高家。于是他连忙派使者前往与高锦华商议。高锦华听闻文隽秀保皇一派的势力已经渐渐有崛起之势,却也怕遭到文隽秀的报复,遂和朴金伐联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