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三章 秦武王偷梁换柱 玉蝴蝶长袖善舞(十)(2 / 2)
具体来说,以正治国,就是要有一套保障国家机器自发运转的良性规则,而且这一规则能够一以贯之,不因人而废,因事而止。一旦做到了政令畅通,国家这一组织系统就会健康运作,自动调节,而不需要管理者过多地干预。
当年各路诸侯为求自保纷纷变法图强,但真正变革成功的却寥寥无几。究其原因,主要是新法在推行过程中遭到了太多人事和权术的羁绊,以至于虎头蛇尾、有始无终。韩昭侯时期,申不害曾在韩国主政。
申不害打破血缘宗亲的束缚,重用贤才,锐意改革,把弱小的韩国带进了“战国七雄”的行列。但是,申不害有个哥哥,想借助兄弟的关系在韩国谋个一官半职。于是,申不害便去向韩昭侯求情。
可是,韩昭侯却拒绝了申不害的请求:“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本来就是你主张的。而现在,你又来为自己的哥哥跑关系,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可见,当国家的变革政策和自身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倡导变革的人自己尚不能坚持原则,新法推行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变革成功的唯有商君在我大秦国推行的新法。秦国之所以能够称雄于天下,正是因为商君为我大秦国留下了一整套健全的法律制度。有功则赏,有过则罚,都按照法律的规定透明地执行,绝不玩弄权术、暗箱操作。最为重要的是,赏与罚,都能及时兑现,决不失信于民。
当年商鞅刚开始变法的时候,法令已详细制订但尚未公布,商君怕百姓难以相信,就在国都的集市南门立下一根长三丈的木杆,下令说如果有人能把它拿到北门就赏给十金。百姓们感到此事蹊跷,没人动手去搬。商鞅又说:“能拿过去的赏五十金。”于是有一个人半信半疑地拿着木杆到了北门。商鞅立即命人赏赐给他五十金。这时,商鞅才下令颁布变法,果然得到了民众的信任。
治国以正,赏罚有信,是大秦在硝烟四起的大争之世脱颖而出的关键。商君虽用法苛刻,但身处乱世,诈力横行,仍然能做到不失信于民。就凭这一点,足以治四海,平天下。眼下大将军,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才不枉本王的一番苦心!”秦武王赢荡一番说辞,极其精妙,将国家不得不面对,又不能不面对的事情,仔细的说给孟说听!
“大王卑职愚钝,实在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孟说还是不敢直抒胸臆,生怕错误的判断了局势!
“这“治大国如烹小鲜”的第二要义是选贤与能。就是要将合适的人安置在合适的位置,充分发挥其角色作用,而不是对具体的事务进行干预。“君道无为,臣道有为”。君主作为最高管理者,不必事事亲为,而是要学会将主动权交给手下的大臣,发挥他们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