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6章 河北乱局(2 / 2)
张燕先是不信,以为部首们在推诿。
等到第三次冲突爆发,他才琢磨出一些味道。
渤海军的确是在故意挑事,想阻止谈判很快出结果,因为黑山军施压,韩馥恢复了对袁绍的资助,袁绍不希望饭票很快过期,所以频频挑起事端;每次冲突规模都不是很大,既不足以挑起全面战争,又能制造前方紧张对峙的危险局面,阻碍大家达成协议,这正是袁绍的高明之处。
说到底,继续对峙最符合袁绍的利益。
张燕不动声色,派人提醒韩馥。
韩馥其实心中早已生疑,只是苦于没有证据。张燕的提醒,验证了他的怀疑,让真相大白于天下。
为避免落入袁绍算计,深陷泥淖不能自拔,韩馥和张燕私下达成协议:黑山军立刻从对峙区域撤离,作为回报,冀州府为黑山提供一批返程粮草,给黑山军一个台阶,能够相对体面地撤退。
黑山军一声不吭从渤海边境撤离,袁绍扼腕长叹,却无可奈何。
黑山军退走后,冀州府警报解除,韩馥势必继续找渤海汰守府麻烦。
袁绍当然不甘心重新陷入被动,主动出击。
渤海军秘密离境,伏击撤退的黑山军,这次出手不比前几次小打小闹,渤海军几乎倾巢而出,据说还有某个领地部队助阵。黑山军某部猝不及防,陷入重重包围,虽然附近的黑山军闻讯后立刻赶来救援,迫使渤海军退走,但中伏的黑山军伤亡过半,损失极其惨重。
消息传出后,黑山军各部暴怒,后撤的军队纷纷向渤海郡附近集结。
张燕明知是袁绍想搅局,乱中渔利,不应该被袁绍牵着鼻子走,但发生这样的事情,张燕若强制各部后撤,很可能激起兵变。张燕虽忧心忡忡,也不敢轻举妄动,只是派人暗中联络那些与他比较亲近的部首,谨慎行事。
黑山军去而复返,最生气的人莫过于韩馥。
他知道袁绍故意捣蛋,想利用黑山军碰瓷,但韩馥有苦说不出。
他拉袁绍共同抵抗黑山军,后来与张燕私下达成退兵协议,虽说是因为发现袁绍故意搞事情,不得已为之,但这份协议毕竟是私下达成,既没有告诉袁绍,也没有通知派兵入冀州助战的关东诸侯。韩馥心知道义有亏,本希望炮制黑山军主动撤军假象,袁绍突然来一下狠的,彻底激怒黑山军,韩馥恨得牙痒痒,嘴里也不敢有太多抱怨。
不仅不能抱怨,他还必须继续供应袁绍和其它诸侯军粮草。
从外地诸侯军队参战开始,韩馥便完全失去了对局势的掌控。
王匡、鲍信和刘岱,是韩馥与袁绍共邀,如果韩馥这时候暴露私下与黑山军和解,在王匡等人那里是没法交待的。除非韩馥不惜自绝于关东诸侯阵营,否则就只能旗帜鲜明地和大家一起,抱团对抗黑山军。
黑山军要报复渤海郡,王匡等人的部队,立刻进入渤海境协防。
韩馥泪流满面。
客军都动了,韩馥作为冀州地区最高长官,怎么可以坐视渤海郡受攻?心塞的韩馥,忍痛向渤海郡派出部队。
黑山军与诸侯联军交战,恶战数场,各有死伤。
交战月余,黑山军无法深入渤海郡,粮草渐渐不济,又担心更多关东诸侯部队参战,怏怏退回太行山区。
至此,关东诸侯与黑山军的大规模军事行动,总算告一段落。
一个玩家领地与黑山军某部的冲突,持续发酵,最后升级为多个诸侯势力之间的战争(张燕为平难中郎将,管理河北山区,因此黑山军也可视为诸侯势力),出乎很多人预料。整个过程中,几个主要参战势力各有打算,彼此之间的分分合合,将关东时局之微妙复杂,体现得淋漓尽致。
战争告一段落,带来的影响却不会很快消散。
其一、黑山军处境变坏。
再难象以前那样,肆无忌惮地四处打秋风,几乎不用担心地方官府坚决抵抗。关东无主,诸侯都在想方设法强化军力,没有人会继续容忍黑山军的侵略。事实上,由于关东诸侯大多都有扩充地盘的欲望,曾经长期被黑山军控制的地盘,也有被周边诸侯蚕食的风险。
其二、袁绍与韩馥关系严重恶化。
本次战争爆发前,虽说韩馥一直在减少对袁绍的支援,希望将袁绍赶出冀州,可两人至少保持了表面上的和睦。这次袁绍为求自保,连使手段强行拖韩馥下水,撕去了最后一块遮羞布,同时也让韩馥深切感受到袁绍的威胁,韩馥已经不可能继续容忍袁绍在渤海的存在,敌对关系显现。
其三、袁绍与黑山军彻底决裂。
即使袁绍攻打黑山军的初衷是为求自保,但战争就是战争,流淌的鲜血不会重新回到体内,失去生机的躯体也不可能重新站起来。尤其是派部队伏击退走的黑山军,杀伤大量黑山将士,说明袁绍已经彻底放弃与张燕保持友善,彻底与黑山军成为敌人。
战争结束之后,袁绍以关东盟主身份,历数黑山军历年来在河北地区的斑斑劣迹,痛斥张燕名为中郎将,实为贼寇的事实。随后,袁绍站在大义的高度,号召关东诸侯群起而攻之,并表示自己从此与黑山军势不两立。
不难看出,袁绍已经铁了心利用黑山军大做文章。
其四,直接影响到河南局势。
冀州的战争,让公孙瓒南下青州的计划受阻。
袁绍不给公孙瓒南下机会,自己又不愿放弃渤海,遂以关东盟主身份,任命了一位青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