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公欲渡河(1 / 2)
到了晚上,诸将完成各自工作,前来向张顺汇报。
赵鱼头告诉张顺,募兵已经完毕,基本补回了原来一千左右的兵额。只是有两点需要说明:一则是孟津饥民甚众,想跟着吃粮的人甚多;二则孟津粮仓尚有粮食三四千石,他们无法全部带走,问如何处理。
张顺问问大家的看法,大家纷纷建议多募士卒,这样也能多带一些粮食。张顺思量了一番,决定再募士卒五百,余粮多补发给士卒者家属,剩余着就地分给饥民,顺便多雇一些牛车进行运输,此事依旧交给赵鱼头负责。
其次陈金斗汇报说找到了一些书籍,厚厚一摞子递交个张顺。张顺粗略一看,多是话本、农历、四书五经之类,不及细看。便告诉陈金斗此事算是完成了,安排他明天去寻找一些马匹过来,方便大家骑行;另外再找些油布做帐篷使用,如果没有油布,拿普通布匹刷上油也行。
最后张三百汇报说自己找到了铁匠三人,正在全力打造枪头,估计明天能交付六七十个,此外自己又搜刮县衙和民间总共得到各式长枪三十多,也就是差不多明天能够装备一百多枪兵。另外又问道:“我在农户院子里见到不少斧头、砍刀之类的武器,要不要征调过来使用?”
张顺思索了一下,对他说:“有总比没有强,一并征调过来。”然后,安排张三百继续负责此事,待枪头打造完毕后,顺便再找些木柄将枪头和斧头安装起来。
等到诸人汇报完毕,张顺心中难安,又喊来赵鲤子,让他派几个人骑马赶往洛阳,盯着河南卫所的动静,一有异常,便快马加鞭赶回,及时禀报。一切安排完毕,幸好第二天一天无事。
待到第二日下午,诸事皆毕,诸人准备撤退。张顺乃令众人装粮食于车,总计近八百石左右。再加上征发帐篷、收刮县令县吏家中金银等物,共装载了**十车才算装完。
鉴于有部分车夫老迈难以跟随,张顺又让赵鱼头分发粮食,将其工钱一发结算,并将其牛车全部买下,然后征招城中青壮能驾车者填补车夫。随后,众人趁着夜色满载而归,重新回到了汉光武陵。双方见了面,互问分别之事,均不胜唏嘘。两日不见,竟有久别重逢之感。
张顺问起马道长留守事宜如何,马道长自言除了个别试图偷窃粮食的被他斩了,再也没有他事发生。
于是,诸人便分说日后事宜。没想到这时候张顺哈哈一笑,竟是论功行赏起来,当众宣布道:
赵鲤子有破门之功,悟空有冲锋陷阵之功,陈金斗有斩典史之功,此三者各赐银两十两。马道长有留守之功,张三百有从战之功和举荐之功,张武浩有从战之功和献计之功,亦赏银五两。刘应贵有督战之功,赏银二两。众人领了封赏,各自喜笑颜开。
至于赵鱼头,则赏银二十两。众人一听,皆是不服。
张顺便笑道:“我且与诸位说其功劳,再有异议不迟。”
“其一,献策之功。献计募饥民,取孟津,过黄河三策。正是解我等当前之急也。其二,举贤才,其孙赵鲤子和壮士张三百皆为其人举荐也。其三,我等本来要计议的今后之事,此人早已成竹在胸。”
“敢问何策?”诸人问道。
“孟津无险可守,又靠近洛阳,非久留之地。赵鱼头早已建议我渡黄河而去,以山西崇山峻岭之间,为发展基业之地。此三策皆是其功,因其攻打粮仓不利,此是其过。三功一过,合计论之,赏银二十两,有何不可?”
众人听了,思索片刻,也不得不承认张顺赏罚分明。此前,马道长和陈金斗也曾私自商议,也认为孟津不能守,诸人所能往者唯有三处:一曰嵩山,二曰伏牛山,三曰太行山。
嵩山者有少林寺之忧,少林乃是武僧之宗,少林武僧天下闻名,常为明朝募为精兵,曾战倭寇,从征发。众人若是去此,多是自投罗网矣。
伏牛山者,有毛葫芦之患。从元末起,“毛葫芦”闻名天下久矣,声望犹在少林武僧之上。其为兵也,裹足缠头,长枪大矢,杀人为业。只因其以兽皮为矢房如瓠,故号“毛葫芦”军。据于此处,利害各半。既有募兵之利,又有被围剿之患。而其山又不够高,其谷亦不够深,守与此处,自古未闻有成功者也。
唯有太行之地,山高林茂,官军不可及也。自古以来起兵者,多以此为根基。嘉靖年间便有人在潞安府起义,历时三年,朝廷方才平定,足见其地之险要。马陈二人本以为凭此策足以压服赵鱼头,没想到这厮上次献策之时,居然已经早已提出。不过,幸好此策有些许瑕疵,不知其人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