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第十章(1 / 2)
这天一早,大连湖村就响起了铜锣“铛铛铛”的声音。
此时正是村里人吃了早饭,要往地里去干活的时候,听了铜锣响,往地里走的人当即扛着农具转了方向。有那稍晚一些,还正吃饭的,也都放下了饭碗,站起身来,往门外走去。
沈青山一家一大早就吃了饭收拾好了,只等铜锣响起,沈青山就往村里祠堂方向走去,后面还缀着个小尾巴——非要跟着去见识一番的思宁。
这是大连湖的传统,一旦有什么关乎村里人命运和关系村子未来的重大事情发生,里正就会让人敲响铜锣。
听到铜锣声,村里人——尤其是男人,无论在哪儿,在做什么,都要放下手头的事情,到祠堂集合。
大连湖上一次响起铜锣声还是三十多年前因为洪灾需要转移。
好多年轻人都是第一次听到铜锣声,村里人满是好奇,都朝着祠堂快步走去。
等到人差不多到齐了,沈里正才跟村里人说了沈青山要办学堂的事。
人们听到这个消息,瞬间炸开了锅。
家里有孩子到了读书年纪的更是激动得不得了,其中有一个叫沈德民的,更是忍不住大声问起来:“里正叔,这是真的假的?可别是哄我们的吧?”
“民德,你是傻了吧?说什么胡话呢?里正叔啥时候哄过人?”沈青林笑骂道。
沈青林前一天已经听沈青山提过一嘴学堂的事,自然知道是真的,也早打算好了,学堂一开,就送自家儿子去读书。
等到人们的议论声慢慢消失,沈里正才继续说:“诸位,学堂的事情是真的,青山已经选好了地方,说话就能开始建了。但眼下有一个问题,需要各位相亲帮忙。青山,你来说吧。”
沈青山向沈里正行了一礼,就缓步上前,把建学堂需要的银子以及他的想法跟大家说了一下,征求大家的意见。
听了沈青山的话,家里有孩子要读书的人家大部分都同意提前交束脩,愿意帮忙建学堂,有的人家甚至不要束脩打折,也愿意免费帮忙干活。
可也有不那么好说话的。只见人群中一个看上去二十五六岁的妇人,人称大花嫂子的,两眼一瞪,双手叉腰,大声说道:“凭什么让我们提前交银子?他沈青山建学堂又不是不挣银子免费的,凭什么干活不给钱?这不是拿我们的银子挣他沈青山的钱吗?”
沈里正听了,脸色一沉,正要说话,旁边一个男人唯唯诺诺上前,对着沈里正和沈青山说了声“对不住”,就硬把女人拉了出去,边走边说:“你是要做啥?建学堂是多好的事儿,你出啥幺蛾子呢?别到时候让咱儿子没得学堂上!”
大花嫂子还想说什么,到底顾及自家男人,又确实怕到时候耽误了儿子读书,这才翻了个白眼不再说话。
沈青山知道有这种想法的肯定不止大花嫂子一个人,如果现在不跟大家说清楚,将来保不准哪天也会出问题。
他想了想,先跟沈里正商量了两句,就又对着大家说:“乡亲们,我刚刚说的,只是想要征求大家的意见,大家不同意也没关系。也不会影响家里孩子读书的,只等到开了学正常交束脩就行。另外,各位家里有亲戚的孩子想要读书还无处可去的,也可以来报名。”
沈青山话落,好多人都说,那不能,不就是早些交束脩吗,早交晚交有啥关系?还有人当场就问啥时候能交银子报名的,说怕晚了人多报不上了。
本来看了大花嫂子的一通闹,心里有点犯嘀咕,想要打退堂鼓的人家,听了这话又急了起来。
是啊,村里到了年纪的孩子可是不少呢,再加上临村和亲戚家的,说不定晚了就不收了呢。
想到这儿,这些人也不嘀咕了,纷纷问起了啥时候能报名,有些甚至恨不得立刻就回家取了银钱来交了。
最后,沈青山和里正商量定了明日一早开始报名,还是在祠堂。有亲戚家的孩子要来的,这会儿回去就可以去通知亲戚了。
老沈头和王婆子老两口也来了祠堂。老沈头虽说早知道了沈青山要开学堂的事,却没想到反响那么大。王婆子更是没想到了。
看到人群都散了,沈青山牵着思宁的手从祠堂走出来,王婆子忙上前拦住了说:“老大,既然你要开学堂,那就让你弟弟也回来吧,到你那学堂里去读书,还能省了镇上书院的银子呢!”
“娘,爹,我岳父说青河书读得还不错,再过两年就能下场试试了。他跟着我读书是没问题,可我也没指导过人考试,眼下也只能教练蒙童,就怕耽误了青河。”
王婆子还要再说,老沈头瞪了她一眼,说:“你个老娘们懂个啥?还不回家烧饭去!”又对沈青山笑道:“老大啊,你是个出息的,从小爹就知道。你好好干,别辜负了乡亲们的信任啊!”“爹,儿子知道了。”沈青山恭谨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