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 寻破局(2 / 2)
刘霄不以为然,一如既往的坚定道:“岳父大人,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能够弃之回到过去?对大晋来说,更化改制并非不是善举,还是那晚叔父一席话点醒了我,当前的困境,原因在于不该由我来挑这个头”。
“你的意思是……”,褚歆还不太明白刘霄话中用意。
“我们没有退路,桓温同样没有!”,刘霄补白道,“功勋,莫大于破秦,再想觅得如此功绩可谓万难;另则,岁月蹉跎,小婿敢问岳父,桓温还剩几载春秋?”。
“长度是说,我们还是应该将桓温推向前台?”,褚歆明白过来。
“正是”,刘霄答道,“并且更化改制的步子也要缓一缓,有所为有所不为,先让官制革新的事情落地生根”。
把桓温推向前台作为破题的办法,如此好是好,但是褚歆并不认为是件容易的事。
桓温,不是那么好相与之辈,若要从他身上取一盏,安能不还他一樽?
次日,褚歆以台阁次辅的身份于尚书省中召集阁会,当众明言徐兖刺史郗愔对刑部尚书一职辞而不就,所以召会重新拟定新的刑部尚书人选。
此外,对十四将军以及光禄勋、卫尉、城门校尉以及北军中侯的人选进行草拟,定出大致方略呈天子御览。
中书令刘琰、门下省侍中桓冲、兵部尚书刘霄和户部尚书顾悦四人与会,兵部尚书刘霄提议,让时任光禄大夫、谯王司马恬转任刑部尚书,替换表辞不受的郗愔。
这条动议很快被通过,因为刘琰和顾悦事先有刘霄的通气,而侍中桓冲的心思本就不在区区刑部尚书的人选上面。
重点在于十四将军以及光禄勋、卫尉、城门校尉以及北军中侯的人选,桓冲背后是桓温,而桓温以为这才是要紧之所在。否则,即便将来迁都长安得以成行,桓温点头首肯的更化改制无疑为作茧自缚。
首先议起的是执掌郎卫的主官光禄勋。
光禄勋麾下有羽林和虎贲两军,出则为天子依仗,入则宿卫宫中,直接关系的天子安危,这个人选分外要紧。
几人先后提出诸多人选,随之皆被否定,最后刘霄举荐现任左卫将军陆纳,一班阁臣才算勉强点头通过。非帮非派,某些时候也有意想不到的好处,出身江左士族的陆纳此刻便是如此。
光禄勋的人选议定,因虎贲军在北伐秦国之前就已成军,主官虎贲中郎将却一直空缺,索性这次一并议了。
议来议去,再也找不到比时任右卫将军的刘建更为适合的人选,于是台阁通过,拟定改任刘建为虎贲中郎将。
接下来为卫尉、城门校尉和北军中侯的人选。刘霄提议让太尉府记室袁宏出任卫尉、太尉府参军孟嘉出任城门校尉,改任江州刺史桓云为北军中侯。
桓冲则提名迁任屯骑校尉谢玄为卫尉、步兵校尉朱江为城门校尉,改任刘霄的六叔父、会稽郡太守谢石为北军中侯。
从两人的提名来看分外有趣,表面上都在彼此谦让,实则各自打的是以退为进的算盘。因为谁都知道,国都内外的安危不可能全部交在某家人之手,桓冲和刘霄,只不过彼此交换了一下心中的提名。
作为次辅的褚歆自有分寸,上述人选不能不慎重,否则桓温不会轻易来建康。
同为阁臣的刘琰和顾悦这回一言不发,或者看向主位上坐着的褚歆,或者佯装闭目养神。
褚歆是台阁次辅,桓温虚位,他不拿主意谁拿主意?
“咳咳……”,褚歆清了清喉咙,“依我看,桓侍中和谢兵部的提议都不错,孟嘉、谢玄几人都为伐秦的功臣,朝廷不能薄待了去。可位置只有那么几个,只能优中拔优”。
“褚台阁中肯之言”,刘琰难得睁开双眼,表明他方才仅为小憩,并未当真睡去。
“本来阁会应由桓公主持大局,但眼下长安新定,百般繁忙非止一端,我只好勉力为之”。
几位阁臣知道褚歆这句不过一句场面话,接下来的内容才是要害,因而纷纷张耳听得仔细。
片刻后,褚歆再道:“依诸位阁臣的意思,我看不如这样,迁太尉府参军袁乔为卫尉,迁太尉府司马王坦之为城门校尉,改任宣城内史桓秘为北军中侯,如何?”。
此言一出,桓冲几人当即陷入沉思,只有刘霄并不觉得有多大讶异。
“如此甚好”,少顷刘霄点头道。
中书令刘琰和户部尚书顾悦跟着附议,只有侍中桓冲仍旧迟疑不定。</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