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8章:当局者迷(1 / 2)
最快更新逍遥江山最新章节!
郑和轻叹了声,道:“想不到老夫下西洋数十年,竟还不如小兄弟看得明白?“
杨峥道:“大人说笑了,不是大人看不明白,大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再者大人忠心为我大明宣扬国威,此等利害关系自看不明白?”
郑和叹了声,道:“老夫以为下西洋,壮大大明国威,待会宝物,充盈国库,满朝文武定会支持于我,谁知?”说到这儿,他面色竟说不出的落寞。
杨峥轻轻一叹,想找些安慰的话儿,终究说不出来。
自郑和于永乐三年下西洋后大获成功,万国来朝,宝船更是为大明购入大量异域货物,一进一出,所获惊人,早已让人眼红,尤其是后面的几次,随着胡椒,苏木流入中原,价格涨得离谱,让朝廷赚了不少,在文武百官的眼里,郑和下西洋不再是去寻找什么建文帝,而是去做买卖,再看下西洋时,眼里的神色自然就变了。
若说郑和下西洋之之行乃是国营贸易的话,明间就是私营了,随着郑和连番下西洋,促进了明朝和海外各国的贸易往来,扩大了双方之间的经济贸易,中国的丝绸、瓷器、铁器、丝织品等大量流入海外,而海外的香料、宝石、珍珠、羊毛毯以及奇珍异兽,也被郑和船队带回中国,这些交易在民间异常的活跃。
明朝一开始对海外贸易并不完全禁止,朱元璋还在当吴王时,就已设市舶司,专门管理对外贸易,“海外诸国入贡,许附载方物,与中土贸易”,后来倭寇来犯,为了杜绝对倭寇的接济,才下了“不许片板下海”的海禁禁令,并取消市舶司。永乐元年,倭患平息,又在福建、广东和浙江设市舶司,令士民通番如故。
一直到了嘉靖年间,倭寇猖獗,才又罢置福建、浙江的市舶司,但广东市舶司仍保留。而到了隆庆改元,倭患稍平,就完全取消了海禁,准许人民航海前往东洋、西洋贸易。
到隆庆年间 ,因为蕃商报货不实,干脆改用“丈抽”,测量商船的长短,根据其尺寸收取银两。当时两广、闽、浙一带的军政费用,很大一部份竟要仰仗这些税收,以致嘉靖之时广东市舶司一度被罢,当时的巡抚就急忙忙上疏力陈开市的好处,请求重开,否则就会“军国无所资,且失远人心”,可见当时海外贸易对政府财政之重要了。当地平民百姓,同样从中得到了好处,发家致富了,自永乐改元,谴使四出,招谕海番,贡献毕至。奈货重宝,前代所希,充溢库市。贫民承令博买,或多致富。”可以说整个大明都在享受着郑和下西洋所带来的好处,而这份利益里唯独少了文官集团。
从西洋各国猎取珍珠、玛瑙、香料、奇禽异兽等宝物先后被运回大明,这无疑是一块巨大的肥肉,明朝上下对这块肥肉可谓是垂涎欲滴。但从永乐三年第一次下西洋进行海外贸易所产生的巨大超额利润,完全垄断在朝廷,以及那些皇亲国戚的手中,而那些文人,将士,地方府衙,商贾,心里如火烧爪挠一般,看的眼热,却是可望而不可及,因为凭借他们的实力,根本不可能从其中获取半分的好处。
若说这些倒也罢了,偏生大明下西洋从船只的营造,各种技术的摸索,以及下西洋所需要的各种商品,物品的采办都有大内负责,也就是从买到建,再到出航,回归,这一切的一切都有太监在负责,文官集团根本插不上手,更别说从中谋取好处了。
文官没好处,却有巨大的义务,每次下西洋各方地方都需要配合,返航尾随宝船前来朝贡的各国使者,君王都需要文官安排馆驿、调拨徭役,只干活不给工钱,久而久之文官对下西洋没有半分的好感。
更何况自大唐太监干政后,祸国殃民后,将好好一个大唐弄得灰飞烟灭,太监在文官眼里,从来都是祸根,是绝对不能掌握半分权利,如今倒好,这些太监不但下西洋,还代表大明与各国展开外交,甚至有些太监的权利比他们还大,这让他自幼饱读诗书,以天下之忧而忧的文官集团如何放下心来。
没有好处也就算了,还要被一个太监呼来喝去,士可忍孰不可忍也,长此以往,文官从心里就抵触下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