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5. 1804章:天下无心外之物(1 / 2)
最快更新逍遥江山最新章节!
--
-->
他教学有其独特之处,,其”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的理论,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本之以学、四书,持之以躬行实践”,常用程子的话勉励学生:”当以圣(圣人)为志;言学,当以道(指法则、规律)为志。然进修不可躐等(越级),必先从事于学,以立其基;然后进乎大学,以极夫体用之全。”要求学生循序渐进,打好基础;不要好高骛远,一步登天。他主张言传身教、因材施教、启发引导、为人师表,把”天理”、”居敬”、”践行”作为自己日常行为的规范。他的教学方法与众不同,和学生一起劳动,一起生活,在劳动中讲学,在劳动中授教,在劳动中悟”道”。他一生讲学乡间,躬耕食力,粗衣蔽履,饭粝蔬豆,将生活性、实践性、道德性融为一体,用”理”来检日常行为,自我教育,自我反思。他认为”痛省身心,精察物理”,是通向”天道”的阶梯。从其学者数百人,不少学生均成为后来的名人学者,名动天下。其学生胡九韶:”惟先生遇患难仍能学习、进益,别的人则不免意志颓唐而懒怠下去”。
对其理学的推崇可想而知了,这次他撰写的文章就朱熹理学加以赞扬,在充分理解朱熹理学精髓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的观,他认为:”万变之纷纭,而应之各有定理”。就是,大千世界,万事万物,都有它们自身的规律。他的学生魏庄渠云:”天地万物,血脉相贯”。他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穷通、得丧、死生、忧乐,一听于天”。他所指的”天理”,即是自然法则,这不能不是唯物的。同时,他把”举天地之道”,当以”圣人”、”君子”的准则。曾谓:”未至于天道,未至于圣人,不可谓之成人”。在这里,吴与弼把”天理”,作为一个人道德修养和认识事物的最高标准。主张”天人一理”、”人之所以为人”,是”以其有此理也”。但是,他又认为此”理”,不是所有人的都能领悟的,只有像圣贤那样的人,才能”穷通其道”,这就是”圣人体天”观。一个人□□□□,出处进退,”惟学圣贤为无弊”,”苟一毫不尽其道,即是自绝于天”。人生处世,”须以天地之量为量,圣人之德为德,方得恰好”。按吴与弼的法,”圣人”不是高不可攀的神人,而是可以通过学习,修养而达到的。这种观,立即引起了不少人赞扬,文章刊登的第二日,报纸便抢购一空,而没买到的士农工商少不了呼吁多些发行量,杨峥有意提高这栏目的影响力,为此决定加印,在锦衣卫的帮忙下,充分调查了所需要的人数,杨峥在这个大概的数字基础上,加印了一万分,谁知仍无法满足,其势头不仅让杨峥感到意外,就是皇帝也感到不可思议,在重新加印了一万份后,才算是压住了这种势头。
经此一闹,天下无人不知吴大师的大名了,据文章刊发的第二天,求学者就络绎不绝,算是彻底让这样一个身体力行的当代大事火了一把。